三位献山人

Ong-You-Hai

王有海 – 先贤传略

王有海 (Ong Eu Hai),祖籍中国福建省同安县,1830年2月出生于新加坡。父坤殿,早年移居新加坡,于王有海七岁时逝世。因所遗财产极少,母亲为扶养三子三女,生计困苦,无能给予王有海正式教育。

王有海于十六岁时为了协助家计,就单枪匹马外出谋生。打听到在沙劳越与当地土著可以货易货的交易方式做买卖后,便与比他年长的林英茂 (Lim Eng Moh) 结伙搭乘一只小帆船,到达沙劳越的厄尔都拉都 (El Dorado)。经短期考察后,感到该处所需货物颇多,贸易大有前途,便返回新加坡从事采办,并于1846年创办了“有海、茂公司”。在本钱有限的情况下。所采购的货物大部份需靠信誉来赊购,只有小部份需以现金支付。从新加坡乘帆船到沙劳越约需三至七日,甚至十日,十分艰苦。初到沙劳越逗留期间,幸而结识一位小酋长,起居膳食暂不成问题。每日早餐以庭院里所采摘的香蕉来配大米饭,然后与伙友林英茂划著小舢板收集土著所采集的土产,后将累积的土产运回新加坡售卖,再将每次售货的全部盈利用来购买各种适合的货品,运到沙劳越售卖。

王有海逐渐地在商界中成为一位交易正直,诚实和品德良好的商人之后,业务蒸蒸日上,加上长袖善舞,待人以诚,深得商界人士信任。于1856年又创办“启章、有海公司”,并于1872年改为“王有海公司”,成为独资的商贸企业。同年与王九河、王沧周因顾念族人南来,居无定所,逝无葬地,乃各以大洋五百元合购面积约221英亩多的“太原山”,作为彼等后嗣及旅居新加坡之福建王氏族人栖身、种植、安葬之地。

王有海相貌堂堂、体格魁伟,敦厚豪爽,脾气温和,晚年定居新加坡。于1889年6月9日在新加坡逝世,享寿六十岁。由其儿子王长顺 (Ong Tiang Soon)、王顺智 (Ong Soon Tee) 和女婿邱宗成 (Khoo Chong Seng) 继续经营新加坡的商行,邱宗成后于1900年离开商行另谋发展。王长顺是王氏慈善(开闽公司)首任三位信托人之一。

 

王九河 – 先贤传略

王九河 (Ong Kew Ho),祖籍中国福建省同安县,出生于马六甲,少时无受过教育。来新加坡后,先被殷商曾举荐 (Chan Koo Chan) 雇用为其店铺之店员,后为驳船码头“源通号”的老板建成 (Kian Seng) 服务,极受后者的赏识,旋加入为股东。建成逝世后,王九河改店号为“王九河公司源通号”,把商行经营得更起色,并让其弟王步月 (Ong Poh Guat) 合伙。

王九河成为富翁之后,不忘建成对他的恩情,时常供应其遗孀生活费用,还支付建成老母亲的丧葬费。1871年2月11日,王九河出席了在宝实德洋行办事处召开的一项会议,决定要组织新加坡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以兴建一条贯通市区与丹戎巴葛船坞码头的铁路,资本额定为十万元,而华商表示要认股三万元。当时只有另外两间有限公司,即丹戎巴葛船坞有限公司和新加坡煤气有限公司。王九河是前者的股东和董事之一。

1872年,王九河与王有海、王沧周因顾念族人南来,居无定所,逝无葬地,乃各以大洋五百元合购面积约221英亩多的“太原山”,作为彼等后嗣及旅居新加坡之福建王氏族人栖身、种植、安葬之地。王九河是英华学校早期的赞助人,也是萃英书院的常年赞助人,任英华寄宿学校信托人,希望当时的华族儿童能更容易的接受教育。

王九河为人正直而富有正义感,为维护华人的合法权益,敢于挺身而出。1883年11月 21日,与林永庆,谢源英,陈明水,陈纯道等参加有关反对土地占用条例的抗议大会。1888年10月17日,与郑玉瓞,陈明远,陈庆照,陈金钟等成为海峡殖民地协会新加坡分会创始会员。 王九河于1889年逝世。其孙子王瑞洲 (Ong Swee Chew) 是王氏慈善(开闽公司)首任三位信托人之一。

 

王沧周 – 先贤传略

王沧周 (Ong Chong Chew),祖籍中国福建省同安县。年少南来新加坡,未受正式教育,凭其刻苦耐劳与聪明才智,投身商场,渐露头角。创设“德昌号”,发展船务,与小吕宋贸易。经营土产。勤俭朴实,业务蒸蒸日上。 事业有成之后,因顾念族人南来,居无定所,逝无葬地,即于1872年与王有海、王九河各以大洋五百元合购面积约221英亩多的“太原山”,作为彼等后嗣及旅居新加坡之福建王氏族人栖身、种植、安葬之地。此外,也为紫云庙的建立和恒山亭及崇文阁的重修捐款。仗义好施,热心公益。 王沧周于1888年6月4日逝世,葬于“太原山”之麓。传有子四:长锦昭、次祈顺、三祈振、四祈安,俱受英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