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闽三王史画

(一)扶母从军

Ong-Story_1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屠夫出身的王绪与刘行全聚集五百余人,攻陷河南光州,兵力 日壮,达近万人,声势浩大。王绪听闻光州固始县的王潮三兄弟文武兼备、才勇过人, 号称“王氏三龙”。三弟王审知常常骑着白马,人称“白马三郎”。王绪招引王氏兄 弟,委任王潮为军正,成为军中的先锋。

当时政治腐败,官逼民反,加上关东连年旱灾蝗祸,民不聊生,光州饥民为了求生纷 纷起义。王绪被秦宗权攻击,率众南逃。唐禧宗光启元年(885 年),王绪率领部下 渡江,转江淮,经江西,入福建。

王绪一行人初入福建地方,途经汀州,人地生疏、路途艰险,加上缺乏粮食,王绪竟 然下令诛杀随军的老弱妇孺,违例者斩。王潮兄弟都是孝子,带着母亲徐氏同行,岂 能从命。王绪怒责道:“为军都有军法,你们抗命、就是违反军法。”王潮兄弟辩解 道:“人都是母亲所生,没有一个人是没有母亲的,将军若要杀我母亲,怎能任用她 的儿子,就请先杀我好了。”此时军中将士都跪地请求,王绪怕会惹起众怒,只好暂 时忍着,徐氏幸免遇难。

 

(二)审知拜剑

Ong-Story_2

王绪是个心胸狭窄,疑心病重的人,又相信相卜之言,说“军中有王气”,于是凡是 有勇略才谋或身材魁梧的军士,都被斩杀,军中人人自危。 王潮兄弟自然也是被注视 的目标。

大军到了南安地界,王潮与刘行全商议后,挑选数十壮士,在竹林间埋伏,将王绪逮 住,囚禁在军中。军中不能无主,众人以刘行全寿州起义为由,建议他成为主帅。刘 行全推辞,反而推荐王潮,如此互相推让,不能解决。王潮把剑插在地上说:“我们 都来拜剑,谁在祝拜时剑动三次,谁就是主帅。”

众军士轮流拜剑,剑都没有动静。轮到王审知拜剑,剑竟然三拜三动,众人大哗,认 为这是天意。王审知秉持着他忠孝的天性,事兄如父,推让王潮为主帅,自己为副。

 

(三)泉州除暴

Ong-Story_3

福建语言复杂,民风强悍,因此王潮等人进入福建后,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从光州 南下的老乡,如果不是战乱,谁不希望回乡。于是王潮决定引兵北还,并命令部下释 放王绪,但是王绪已经自尽了。

王潮军纪森严,所到之处并没有冒犯百姓分毫。当王潮率领全军抵达沙县,泉州长老 张延鲁等人痛诉泉州刺史廖延若贪暴,军民都深受其害,泉州人见王潮军纪严肃,所 以敬奉牛酒,为民请命,希望王潮代以除暴安良。王潮激于大义,引兵围剿泉州。唐 光启二年(886 年)八月占领泉州,诛杀廖延若。这时,福建观察使陈岩知道王潮有 勇有谋,奏请王潮为泉州刺史兼检校右散骑常侍,王审邽、王审知则协助管理泉州。

 

(四)民迎王师

Ong-Story_4

王潮被表为泉州刺史,泉州父老出城迎接,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欢迎,盛况空前!王潮管理泉州时,中原大地群雄并立,他却始终节约爱民,招贤纳士,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兴办学堂,培养人才,建立佛寺,筑城修路,男耕女织,足食足兵。虽然当时中原兵荒马乱,泉州却一片升平。

王潮兄弟为了攻克福州增添兵力,准备军粮后勤支援等。王潮前往福州,将泉州郡事交给胞弟王审邽。唐乾宁元年(894 年),王审邽身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权泉州刺史,派遣儿子王延彬设立招贤院,礼待中州名士,政绩显著。唐乾宁四年(897年),王审邽又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工、户、兵三部尚书。光化四年(901 年)封为左仆射、琅琊郡开国子,八月授为威武军节度副使兼司空、司徒等官职,并封为国伯。由于兄弟同心协力治理地方,泉州已成为当时的模范。

 

(五)进军福州

Ong-Story_5

王氏兄弟智勇双全,深受观察使陈岩的赞赏,陈岩病危时,还派遣特使召见王潮,准备将军政大权交给王潮。唐景福元年(892 年),王潮还没赶到,陈岩已经逝世了;他的部将范晖自称留后,出兵抗拒。王潮以王彦复为都统,弟弟王审知为都监,领军攻打福州,久攻不下,直至城中粮食已尽,范晖才弃城出走,后来被诛杀。

唐景福二年(893 年)五月,王潮攻下福州,十月授封为福建观察使。王潮素服埋葬了陈岩后,将女儿嫁给陈岩的儿子延晦,王潮由此声名远播,汀州、建州等刺史都携带户丁田粮册簿,前来福州归顺;山岭、海岛二十多股武装都闻风而降。这样一来,福建五州(全境)全归王潮管辖,称雄一方。

王潮统一全福建后,修正条章,整顿地方。《通鉴》写道:“潮遣僚佐巡州县,劝农桑。定租税,交好邻道,保境息民,闽人安之。” 唐乾宁三年(896 年)九月,王潮被授为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为副使,唐乾宁四年(897 年)四月兼任检校尚书右仆使。

 

(六)拜节度使

Ong-Story_6

唐乾宁四年(897 年)十二月,王潮逝世,追封为秦国公,谥广武王。由于王潮的孩 子都无法承担重任,所以由王审知继任为节度使,军政大权也交给王审知。

王审知不负王潮的托付,在他当政的30 年里,虽然正处于群雄纷争、武力割据的年代, 福建却从未对外邦用兵,也未受外邦侵侮,王审知的雄才伟略缔造了这个乱世奇迹。 王审知初任节度使时,便遵照王潮的遗命,内修德政,外事中枢。唐天复元年(901 年),为了防御的需要,扩大福州城池,建筑罗城40 里,南北月城26 里。天复三年 (903 年)册封为琅琊郡王。因为他的孝友德性,忠贞报国,仁厚百姓,使蛮荒之地 变成海滨邹鲁。当时中原各地群雄纷纷起来称帝,有人建议王审知也独立为王,他哈 哈大笑说:“我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都。”他坚持效忠中原,维护统一。

 

(七)册封闽王

Ong-Story_7

唐朝灭亡后,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 年)加封王审知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 开平三年(公元909 年)又加加检校太师,守中书令,赐号“忠勤守志,兴国功臣”, 册封闽王。

王审知一生由白马三郎开始,进以问政,在开闽国六十一年中,他执政二十九年, 《旧五代史》记载王审知“起之陇亩,以致富贵,每以节俭自处,选任良吏,省刑惜 费,轻徭薄敛,与民休息。三十年间,一境晏然”。福建五州的开发跨出可喜的一步。

后唐同光三年(925 年)十二月,王审知去世,册封为尚书令、忠懿王,子孙追尊为 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

 

(八)兴学招贤

Ong-Story_8

王潮出任过佐史,王审邽通《尚书》、《春秋》,王审知“周孔之书,无不熟读”, 他们都博学多才。王氏兄弟虽有武功,但更重文治。当时出名的“四门兴学”(义 学),目的就在“聚书兴教”,使人民学会礼仪,从善如流。王审知在福州设置“四 门学”高等学府,教育福建的优秀学者,广纳文士,既可以提升,又可以谋职,一时 文风大振。王审知也在九仙山(于山)设立“鳌峰书院”,由吴瑁出任大教授,在名 山胜水中选拔各方人才。王审知定期亲临阅卷,论才授职,逐渐掀起八闽子弟读书的 风气,人文大兴,在宋朝时期达到巅峰。

五代十国中原大乱,福建境内却一片升平,因此学士故老多数逃到福建来。王审邽父 子相继出任泉州刺史,在南安修文里(泉州招贤村)设立“招贤院”,以礼纳贤。中 原学士如韩偓、王涤、崔道融、王标、夏侯椒、翁承赞等都到福建来避乱。当时八闽 文学之盛,是五代十国文物之冠。

 

(九) 大兴农工

Ong-Story_9

王潮兄弟治理闽国时,勤劳尽力,俭约爱民,鼓励耕垦,发展农桑,借耕牛给在外流 亡归来的乡民,帮助他们修建房舍,安置生活,教导福建人民使用中原的先进技术。 男耕女织,年年丰收。王审知积极发展经济,重视农业,还发展闽江下游,派兵驻扎 营田;在各地兴建水利,大型的有长乐、福清海堤、连江乐湖、福州西湖、泉州陂塘、 晋江六里陂、南安自家陂、九溪十八坝,成为游览灌溉两利的湖泊。当时,闽国五州 大地,到处一望无际的葱笼绿树,硕果累累。后人评论说:“民安土乐业,川源侵灌, 田畴膏沃,无凶年之忧。”

闽国的手工业也相当发达,还设立了“百工院”,生产陶瓷、丝绸、茶叶、铁器等。 单是安溪的银、铁治炼业就有十四处。宁化铅场盛产铅,铸造“开元通宝”铅钱。龙 德二年又铸造大铁钱,泉州承天寺南面有“永隆通宝”铸钱遗址。建州的官营与私营 的焙茶厂达1360 处。

 

(十) 海外通商

Ong-Story_10

唐朝中后期,泉州已经成为对外开放的国际商港(南方四大商港之一)。急于发展经 济的王潮兄弟认为海外通商更有助于民生,于是首先开辟了甘棠港,疏浚闽江水道, 用以“招徕海中番夷商贾”,商贾来自阿拉伯、波斯、日本、越南和东南亚诸国。据 《唐会要》记载,天佑元年(904)六月,福建道佛齐国入朝进奉使都番长蒲诃栗宁远 将军,由王审知招徕入朝,并且推荐他成为唐朝将军。当时泉州、福州诸港口有许多 外国船舶出入。到了宋朝,泉州港口日越鼎盛,泉州、福州成为南方造船业发达的地 方。

有了便利的交通,商业也随之兴起,泉州成为五代与宋朝海上“陶瓷之路”、“丝绸 之路”的起点,输入的商品则包括珠宝、药材等。由于生产发展、贸易兴盛,“每发 蛮舶,无失坠者”,指的正是在泉州从事海上贸易的当地船舶与外国商船,一片欣欣 向荣的景象。当时人称泉州刺史王延彬为“招财侍郎”。今天福建外贸经济的蓬勃发 展,正是从泉州对外通商开始的。

 

(十一)兴建禅寺

Ong-Story_11

王潮兄弟早在管理泉州的时候便广兴禅寺,收服民心,统一全闽以后,更大兴土木,建立多所寺院。

《十国春秋》记载,王潮兄弟在福建兴建寺院267 座,在泉州兴建50 余座。梁贞明二年,王审知通过海路将木材运至泉州,兴建无量仁寿塔(西塔);王审邽建设清国院、金地院和开元寺的佛殿、钟楼、经楼、慈恩院、建法院、清吟院等。后来王延彬建设福清寺让高丽(朝鲜)僧人元纳安居。

王审知管理福州时兴建“报恩定光多宝塔”(白塔)、神光塔等多座,还铸造了丈六铜佛供奉于福州开元寺寿山塔院;委任义存法师主持福州三大名山之一的雪峰三凿山建庙,依层岩叠障的形势,建枯木庵及万工池,颇有天然雄伟之胜;又命高僧神晏主持福州三大名山之一的鼓山涌泉寺的建筑,从山下至宝殿,共3800 石阶,工程雄伟。

 

(十二)百世流芳

Ong-Story_12

唐朝封赠王氏兄弟王位,称为“三王”。他们为建立五代十国之一的“闽国”,奠定六十一年的政权。王审知由威武军节度使、晋升为太保琅琊王、再晋封为闽王,在位二十九年,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经济、文化、海外贸易等发展。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后人推崇王审知为“开闽第一”,尊称为“开闽王”。唐天佑三年(906 年)敕赐王审知建生祠,并立“琅琊郡王德政碑”(生前德政碑)。吳越君王钱弘倧入主福州时,仰慕闽王的德政,将闽王的故址改建为“忠懿闽王祠”,藉表尊崇。宋太祖开宝七年(974)福州刺史钱昱,重新修建忠懿闽王祠,亲自撰写“重修忠懿王庙碑铭”(死后德政碑),庙额“入闽人祖”以表崇敬。历朝以来都有不断修缮,官民祭祀,络绎不绝。福建省人民立碑兴祠(闽王祠、王公宫、王公楼等)建庙(忠惠尊王庙, 护国尊王庙、白马王庙等),将开闽三王视为神明,每遇神诞,人山人海,可见三王 遗爱人间,百世流芳!

拂如氏的《唐罗城》可作为开闽三王的写照:

罗城百雉接云衢,拜剑贤侯启瑞图;定作开门节度使,不作闭户帝王都。 千家灯火读书夜,万里桑麻商旅途;王气虽湮佳气在,通津楼上晓烟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