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志略

远在1872年5月18日,王有海,王九河、王沧周三位福建王氏先贤各捐五百元,合资一千五百元整。购买位于当时称为大巴窑区上段土地第五号,即现在的武吉知马谦福路太原山坟地,面积约221英亩多的地皮,作为开闽公司,以供彼等及各别后嗣永久居住和应用。在该契约内宣称,三位先贤及其各别后嗣享有信托保管该段土地,以及该地段所获租金和利益之权,并对该段土地之种植、建设、修屋、保留墓地、管理土地及建筑物,执有全权,以期达到获取入息及改革该段土地及建筑物,充为慈善信托之用,从而让旅居新加坡之福建王氏族人有个栖身、种植、安葬之地。

先贤哲嗣于1892年购买位于珍珠街32号的两层楼屋,作为“闽王祠”,供奉王氏闽祖,让旅居新加坡之福建王氏族人祭拜。并于清明重九二节,恭行春秋二祭。

1919年,新加坡海峡殖民地政府引用征地法令,征用太原山97英亩多的土地,并给予赔偿金。

1922年3月20日,新加坡海峡殖民地高等法庭判决,认为1872年5月18日之契约可产生有效的慈善信托,并应加以委任一或数位信托人来管理产业。1924年4月2日,该高等法庭批准王长顺 (王有海先贤之子) 所拟就之信托计划书草案三十八条,王氏慈善 (开闽公司) 便正式宣告成立。首任三位信托人为:王长顺,王瑞洲 (王九河先贤之孙) 和王金炼 (族绅)。后来王长顺和王金炼先后去逝,都由各别公子王裕振和王吉士递补遗缺。

1932年,当时的信托人购买位于武吉巴索路10号的两层楼屋宇,租为住宅,获取租金。

1967年5月8日,高等法庭批准当时在任的两位信托人王瑞洲和王吉士之代表律师所提的十七条条文之动议,由旅居新加坡的福建王氏族人每两年选出八位管理委员来协助三位信托人管理王氏慈善 (开闽公司) 的行政和产业。

1982年至1990年间,新加坡政府引用征地法令,陆续征用王氏慈善 (开闽公司) 所剩余之土地。经当时在任之信托人和管理委员多次交涉及谈判,才能争取到较多的赔偿金,来购买位于武吉巴督23街560号的地皮,面积10,781平方米,地契租期由1995年1月8日起为期99年,拟建设新办公楼,闽王氏宗祠及骨灰瓮安置所。

1986年,位于珍珠街32号的两层楼屋也被政府征用。清明重九二节祭祖活动便暂时移到太原山之冢亭,即当时王氏慈善 (开闽公司) 办公室旁举行,拟等新的闽王氏宗祠建好后再将祭祖活动移至新祠堂举行。

1996年,位于武吉巴索路10号的两层楼屋宇经过大装修后,改租为办公楼,继续以获取租金补充王氏慈善 (开闽公司) 的经费。

1998年6月17日,王氏慈善 (开闽公司) 正式迁入新所。新所的全部建筑乃由我国第一夫人林秀梅建筑设计师亲自负责设计,采用华族传统“宫殿式”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风采,庄严宏伟,美伦美奂。闽王氏宗祠内供奉王氏系姓始祖子乔公,王氏闽祖审知公及其兄潮公、审邽公。神龛乃由中国福建省著名工匠按传统规范设计与制作,精雕细刻,金碧辉煌。骨灰瓮安置所为附有电梯之四层建筑。可容纳25,488个骨灰瓮,龛排整齐有序,便于孑裔祭拜。办公楼包括办公室,会议厅、管理员室、贮藏室、卫生室及活动空间,力求公司化、现代化,采用高科技设备管理日常操作。

1999年5月2日,敦请新加坡共和国总统王鼎昌阁下主持新所开幕仪式,并借此聚会庆祝三位先贤献山127周年暨王氏慈善 (开闽公司) 成立75周年纪念。